Abstract
英國文學理論家安德魯·本尼特(Andrew Bennett)基於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詩歌研究提出了“後世書寫理論”,該理論的重要觀點就是著重考察在後世接受過程中作品的經典化。後世的接受使得作品“永恒”,詩人也借此得到“不朽”。本尼特認為,作者在後世的文學地位受其作品在後世的接受程度影響。該觀點與中國古代讀書人希冀通過“立言”達到“不朽”的追求是相通的。後世“和陶辭”的大量創作可以看作是對於陶淵明的一種“後世書寫”,是對其詩學形象的有意識的“再構建”。蘇軾對於“和陶辭”的創作與流行有著重大影響,蘇軾的這一舉動深刻影響了陶淵明在後世詩學形象的構建。本文將重點研究蘇軾如何通過“和陶辭”的創作來構建陶淵明在後世的詩學形象。
Translated title of the contribution | Writings of Later Generations: "Words of Return" and "Harmony Tao Ci" and Tao Yuanming's Poetic Image Construction |
---|---|
Original language | Chinese (Simplified) |
Pages (from-to) | 225-231 |
Journal | 文化学刊 |
Volume | 2025年 |
Issue number | 2(总第172期) |
Publication status | Published - Feb 2025 |
Research Keywords
- 陶渊明
- 苏轼
- 后世书写
- «归去来兮辞»
- “和陶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