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 for Teach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Integrating Google Map, Wikipedia and Video on Demand

Project: Research

View graph of relations

Researcher(s)

Description

地理信息系統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能通過空間分布,有組織、有層次、立體地展示空間資訊。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地理信息系統已廣泛應用於不同領域。傳統的教室教學以雙維模式為主。在教授歷史、地理、文化等專題時,教師和學生只能根據平面地圖憑空想像,學習效果受到一定局限。假如把地理信息系統結合於教學上,附以動態資訊果效,實時地理影像和學生參與學習的平台,配合成效為本的教案設計,定能更有效地優化和深化教學成效,並讓學生學習時更生動有趣。故此,在大學教育環境中,地理信息系統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本計劃以建構學生知識為主導,選取絲綢之路作為試驗的選題,以西安、敦煌、烏魯木齊、高昌及周邊地域作為考據重心,結合網上資源如維基百科 (Wikipedia)、谷歌地圖 (Google Map),並配合攝製隊的實地考察和第一手記錄,研發全港首個採用建構性融入式教學方案 (Constructive Integrated Teaching Model) 的文化課程。是項計劃的主要內容和影響包括:開拓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模塊,配合網上資源和中國文化中心的網絡教學材料,以「唐代絲綢之路」為首個單元,建立以學習為本的關聯式資料互動教學平台。學生根據教學活動設計,通過地理信息系統頁面顯示的圖片、視像、關聯資訊、網頁、地型模態、景觀等,有系統地即時接收、紀錄、標記、擷取動態信息,包括地面空間資訊的描述、分析、篩選等數據,能高效地完成單元學習目標。學生可就個人所學,透過學習資訊平台的版面,發表、編輯學習資訊的內容,達到學生參與和協作學習的效果。而系統也會紀錄學習資訊內容的變動,方便教師追蹤學生學習成效。教師以此為平台,因應教學需要設計相應活動,透過可視像化應用 (Visualization Application) 效果,使教學資源能環環相扣,為學生提供關聯性認知學習平台,深化其學習成效,達到大學以成效為本的教學方針。相關平台如成功研發,教師日後可因應學科的教學需要,自行把教材設置在地圖資訊中,優化教學成效。本計劃主要由硬體、軟體、人員、訊息、方法五項元素的配合而構成,每項元素需要相關資源作為支援,見下圖:

Detail(s)

Project number6000307
Grant typeTDG(CityU)
StatusFinished
Effective start/end date1/01/1025/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