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沙咀砲台的歷史與位置考據

Impact

View graph of relations

Researcher(s)

Description of impact

尖沙嘴砲台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為鴉片戰爭抗英的重要海防建築。180多年過去了,砲台所在地早已被開發,無遺蹟可尋,但追尋其歷史和位置仍然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情。

兩座砲台的歷史
虎門銷煙後,為防禦英軍侵略,加強珠江口沿岸的軍事防衛,1840年,欽差大臣林則徐與兩廣總督鄧廷楨於九龍半島尖沙嘴山麓興建尖沙嘴砲台(懲膺砲台),於官涌偏南興建官涌砲台(臨衝砲台) 。尖沙嘴砲台建造經費為一萬七千九百五十一兩,官涌砲台為工料銀一萬四千四十六兩。尖沙嘴砲台配置千總一員,額外外委一員,兵丁130名鎮守。官涌砲台配置把總一員,率兵丁73名防禦 。可見尖沙嘴砲台規模比官涌砲台大。鴉片戰爭爆發之初,廣東沿海防守比較嚴密,英軍沒有進攻這兩座砲台,而是沿海路北上。但後來欽差大臣琦善屈從英國的的壓力,將兩座兩座砲台的兵丁和大砲撤往新安縣城。1841年3月23日,英軍佔領尖沙嘴砲台和官涌砲台。5月24日,官涌砲台被英軍炸毀。隨後尖沙嘴砲台被他們拆卸,磚石運往香港島,作為建築材料。
港英政府管治的年代,對中國民族英雄林則徐抗英事蹟非常避諱,例如1959年上海海燕電影製片廠製作的電影《林則徐》不允許在戲院播放。一般市民對於林則徐抗英事蹟的瞭解非常有限,完全不知道林則徐當年曾在香港興建重要的海防建築。

尖沙嘴砲台的繪畫作品
香港藝術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香港的蛻變:歷史繪畫》中,包含了兩幅尖沙嘴砲台的繪畫作品。一幅是柯林斯(John H. Colins)於1841年5月繪製的水彩畫(Fort Victoria, Kowloon),畫中的視角是由西面眺望九龍半島西南端的尖沙嘴砲台,是一幅全景圖。
水彩畫的右面有兩間小屋,是尖沙嘴的南端。水彩畫左面是尖沙嘴砲台,砲台南北牆垣以大麻石所砌成,北側牆垣旁沿山坡順勢建有階梯通道,南側城牆垣上設通道。城牆上有三座砲樓,分別座落於北、東、南方位。砲台的西側城牆傍海,密佈21個砲眼。西側城牆下方平地建有一排房舍,幾幢房舍的高度大都低於城牆高度,以城牆為掩體,可以防止來自海上的船砲襲擊。
另一幅尖沙嘴砲樓的近景圖。它是由艾龍(Thomas Allom)根據懷特少校(Lieutenant Frederick White)的素描所繪畫,斯特林(M. J. Starling)刻印銅板畫。此圖的主視角是尖沙嘴砲台的北砲樓,該砲樓有城門,砲台上和城門外有英軍站崗,遠方的海上有輪船及數艘商船,城門前方有一石砌小碼頭,有幾艘中式風帆和舢舨停泊,岸邊有村民們在涼棚席地休憩,碼頭邊有肩挑扁擔運貨的挑夫。

1841年英軍水文圖上的兩座砲台
1841年1月,英國强行佔領香港島時,派遣海軍對香港和附近一帶水域進行水道測量。圖3為「香港和附近一帶水文圖(The Hong Kong Nautical Chart by the Captain Belcher)」的局部放大。在九龍半島南端尖沙嘴海岸線,半島西南角隅海岸線標示兩座砲台,一座近似四角型建築標註“Fort”(砲台)。另一座近似八角形建築標註“Old Fort”(舊砲台)。
將卑路乍艦長測繪製近似四角型建築的砲台的圖示座向調整,視角由西朝東,和柯林斯繪製尖沙嘴砲台對比,圖4顯示兩個圖像的砲樓建築佈局一致,兩幅圖皆在該砲台上描繪三座砲樓的位置,北砲樓是城門,東面和南面城牆有砲樓(沒有向外的通道),建築基地依山勢而建,由東向西下緩,建築基地有填海,砲台西側伸展在海岸線外。則1841年水文圖上一座近似四角型的建築(圖示旁標註“Fort”(砲台))就是尖沙嘴砲台無疑。此外, 從林則徐奏稿中的記載推論,另一座較小的八角形建築(圖示旁邊標註“Old Fort”(舊砲台))則是官涌砲台。

尖沙嘴砲台位置與範圍的推估
數字媒體工具的快速發展,應用地理信息系統(GIS)軟件地理配準的功能(Georeferencer),將1841年水文圖和今天的地圖進行地理配準,將古今兩種地圖進行地理配準的地圖重疊(圖5),兩座砲台的質心(中心點)位置相距約660米,也可以推算兩座砲台建築基地的範圍。透過地理信息系統軟件的多邊形(Polygon)面積估算,尖沙嘴砲台建築面積約13,131平米,南北縱深約130米長,東西跨距約114米寬,砲台周長約452米。依據水文圖尖沙嘴砲台建築的經緯度信息推估:北面的城門砲樓位於馬可孛羅酒店、南面的砲樓位於梳士巴利道、東面的砲樓位於1881時間球塔、和西面的城牆位於海港城。
為了方便辨識尖沙嘴砲台坐落的範圍,圖6依照1841年銅板畫的視角,由北朝南俯視,展現尖沙嘴砲台建築基地在今天尖沙嘴相對應的主要街道位置,建築基地體基地主要坐落於廣東道以西,梳士巴利道以北,由空中俯視,北城門北和南砲樓可以和港島的灣仔會展中心連成一線。

結語
上述的推估受限於現場無法進行考古挖掘,僅透過中外文獻和地理資訊系統的結合來尋找尖沙嘴砲台的位置和範圍,建築數據的推估具存在一定的誤差,可能的原因包括:當年原圖的測繪誤差、地理配準基準點的選取、地理配準演算法的選擇。未來將繼續挖掘19世紀九龍半島填海的政府檔案,幫助修正推估的誤差,也希望有更多關心此議題的同道,提供指引和意見,透過數字媒體和元宇宙科技,重現消失的重要海防建築,為本港的歷史教育提供生動的教材。

文章來源:景祥祜, 王瑋樂, 陳俊豪 & 劉甲璇(2023)。〈尖沙咀砲台的歷史與位置考據〉。《今日中國》。 總第 103 期,46-48。

文章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6cN4wITO1CAysq0-K_259Q